据《蒙阳武安孙氏族谱》载:武安支系是由乐安世系四十六世沔祖之曾孙孙元衍传而来,从始祖元至今衍传八百年余年数十万人,是目前全国较大的一支。先祖孙沔(公元996—1067年),字元规,系北宋司马孙渊之次子也,北宋真宗天禧三年进士,杨延昭之婿,因名家子历仕至四路节度使;因南征侬智高,战功显赫,晋升枢密院副使;因直谏册立宫人之事遭贬官至杭州;因北国边关侵犯告急,命为虎威大将军挥师北伐,功高进爵,封安远侯。北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北伐凯旋,班师回汴,并去延州(今陕西延安)赴任,途经山东费邑(今费县)西北七十里、蒙山之前、浚河之阳的“司家井”处,偶遇中风而卒。大宋英宗皇帝嘉其功哀其卒,命在其卒处原地礼魂而葬,愿武将军、安远侯地下安息,改地名“司家井”为“武安”,即武将军、安远侯孙沔地下安息之意,此乃地名“武安”(今属平邑县柏林镇)的由来,并立祠于武安,命所在郡邑的官员春秋两季来此祭祀,从汴京开封移子孙一人定期轮流到武安主持祭祀。凡奉祀者老则回汴京,疾则回汴京,卒亦回汴京,北宋时按皇封祭祀正常进行。北宋灭亡后,山东费邑属金统辖,金人入侵,改朝换代,来武安祭祀的优惠政策也就荡然无存。所以就在金初来武安祭祀者回汴京交通不畅,困难重重,至公元1150年前后,乐安世系四十九世孙孙元(沔祖之曾孙,生于公元1100前后)来武安祭祀沔祖时,因兵荒马乱,道路不宁,回汴京不能,遂在此定居,此乃孙氏迁武安之源由。元祖定居武安后,娶妻生子,瓜瓞蕃衍,被尊为武安支系始祖。据元朝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武安祖茔碑载:始祖元配屈氏、宋氏,生子二,长成、次旺,成生一子思祖,思祖生四子碑未载名;旺生子二,长思敬、次思孝,思敬无嗣,思孝有九子碑未载名,思祖四支及思孝长、二、五、六支留武安,其余各支徙迁山东各地,其中三支迁埠阴,四支迁费县白埠,六支(部分)迁蒙阴,七支迁泰安,八支迁滕县,九支迁峄县。由碑文中可以看出,此碑应为五世或六世所立,自武安始祖元至刊立此碑时(公元1332年)最起码已传六至七世约经一百八十年左右,这就说明武安孙氏始祖元定居武安应当在公元1150年左右,在时间上正于北宋灭后金始统中原的天德年间(公元1149—1135年)相吻合。因此,武安支系始于公元1150年前后是比较确切的。从碑文中还可以看出,为什么四世祖只有行序而没有名字以及立碑者也未有署名记载呢?这是由于公元1279年进入元统治时期以后,战乱频繁,灾荒连年,文化荒废,且元时还规定:“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老百姓便都没有名字,致使武安支系四至十六世共十三代人,或断代,或失考,不连续,有空缺。直到明弘治五年(公元1502年)才又有比较系统连续的传世文字记载,这就是四世祖只有行序而没有名字以及立碑者也未有署名记载的真正原因。